【0046】人心不齐,注定失败!
周慎靓王三年(癸卯,公元前318年)
【原文】
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
【译文】
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联合讨伐秦国,进攻函谷关(今陕西灵宝市以北15公里)。秦国出兵迎敌,五国联军败退而回。
【解析】
函谷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围绕函谷关爆发过13次重要大战,有胜有败。此次五国伐秦,楚、赵、魏、韩、燕国力尚强,而且也来势汹汹,可是结局却早已注定。
地理层面
看图,红色线条是五国进兵路线。攻破函谷关(黄色方块)之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关中平原兵临咸阳。但是从地图上看,为什么五国非要攻打函谷关,而不走南边的灵宝(图中橘色线)再转向西进绕过函谷关?
战国时期,关中还没有大规模开发,很多地方还是森林。尤其是图中黄线更是属于未开发地区。五国大军进入森林行军,没有道路,情况未知、速度极慢、并且危险极大。不像现在这样,如果函谷关走不通那就直接南下绕路,在那个时候想进入关中,适合大军行走的只有这条路。
因此,函谷关是五国伐秦避不开的战略要地。政治层面
按照秦国的地缘来看,参与五国伐秦的国家中与秦国接壤的有楚国、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秦国不但不接壤,而且隔着很远。再结合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的扩张方向以及战争参与国家,秦国经常和赵、韩、魏爆发战争,而与楚国相对相安无事保持和平。
因此,这次五国伐秦。燕国离着远、楚国和秦国没什么太深的矛盾,属于参与来看热闹,有便宜就占,没便宜就自保的那种。而真正要和秦国决一死战的只有赵、魏、韩三家。
看似是五国伐秦,实际上真正出力 的只有赵魏韩。军事层面
虽然把五国算下来,只有赵韩魏是关键敌人,但好歹是三个中原强国,合兵一处也不少。但是具体到真正的军事交战来看,《资治通鉴》用了一句话做结尾“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
即秦军并没有据关而守等待五国联军自动退兵,而是采取了更积极的战术,主动出关作战,击败了联军。难道是秦军很厉害战斗力很强?
固然有这一方面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和五国心思不一有关系。
之前说了,燕国、楚国不指望,基本上没起多大作用。而赵韩魏其实也有各自心思。函谷关这么难攻打,谁来打?谁打头阵?秦军这么凶猛谁来扛?谁做主力前锋?
都不想自己的军队受损,都想让别人先去啃硬骨头,自己之后来捡便宜。这三国谁都不是傻子,更有甚者,巴不得秦军在交战的时候把别国的军队给打崩溃。试问在这种心态下,谁愿意上去和秦军硬拼?
【启发】
所以,《资治通鉴》用的那句话“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中有个“皆”,意思就是都败走了。而这个字出现在这段话中,意思也很明显,五国都和秦国干了一架,不是一窝蜂全部压上去,所以被秦国逐个击破了。所以才会皆败走。
所以说,五国伐秦,失败是必然,就算是之后的又一次五国伐秦也依然逃不过失败的命运。因为人心不齐,纵然资源再多有如何?照样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其实这句话放在现在依然如此,任何一个组织不管他多强、资源再多,只要它内部人心不齐,这个组织能够爆发出的力量大不到哪里去。而一个组织,哪怕他再小、资源在稀缺,只要他人心齐,愿意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纵然条件艰苦、环境困难,但是一旦出头,这个组织将会迎来爆炸性发展。
想瓦解一个敌对组织,别想着从外面用力打破,最好从内部入手,策动这个组织内部混乱、内斗。最后不用你出手,这个组织自己就崩溃了。这招起效慢,但是投入少,收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