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0088】会等待的人,比会抓机会的人更容易成功!

《资治通鉴》秦纪一 第六卷
秦始皇 三年(丁巳,公元前244年)

【原文】

原文比较长,直接跳过看译文吧

【译文】

赵国赵悼襄王任命李牧为大将,率军攻击燕国,占领了武遂、方城。李牧是赵国防守北部边疆的优秀将领,曾经领兵驻扎在代、雁门防备匈奴。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他可以自行任用军吏官员,而城市的税收也都直接送到李牧的帐下,充作养兵的经费。李牧令人每天宰杀好几头牛,供给将士们食用,并指挥部队练习射箭和骑马,小心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多派出侦察人员打探敌情,同时申明约束,号令说:“如果匈奴兵侵入边境进行掠夺,我军应立即收拾起人马、牛羊、物资等退入堡垒中固守,有胆敢逞强捕捉俘虏的,一律处斩!”
如此,匈奴兵每次入侵,李牧的军队都严谨地点燃烽火报警,然后人马、物资退入堡垒中,只守不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损失。匈奴人因此全都认为李牧胆小,就连赵国的守边官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帅太胆小了。
赵王为此而责备李牧,但李牧依旧维持老样子,不作变动。赵王怒不可遏,派其他人取代李牧统兵。此后一年多时间里,新任将领屡次率军迎击犯境的匈奴,可不但屡次作战失利,损失惨重,而且使边境騷扰不断,百姓无法正常地耕作和放牧。赵王不得已又派人请李牧复出,李牧以生病为由闭门不出,拒绝接见来者。可是赵王坚持着非要让他重新出马不可,李牧无奈,便说:“如果一定要用我,必须允许我仍照从前的办法行事,我才敢接受您的命令。”赵王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
李牧重返北部边境,继续实行以往的约束。匈奴人几年来侵掠都毫无所获,却终究以为李牧是畏惧他们。守边军士每天得到赏赐却不被派用去抗击匈奴,故都希望与匈奴人打一仗。李牧于是备齐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曾获过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将他们全部组织起来,进行作战训练,并大力组织放牧,使放牧人遍布在边境田野。匈奴人小辨模地入侵,李牧指令部队假败下来,且把数十人丢弃给匈奴。匈奴的单于听到这个消息后,即率军大举来犯。李牧多设奇阵,指挥部队从左、右两翼进行包抄,大破敌兵,斩杀匈奴十多万人马,乘胜灭掉了代地以北的胡族褴,攻破东胡,使林胡部族归降。匈奴单于领残兵逃奔而去,此后十多年不敢再接近赵国边境。

【解析】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前两个是秦国的,后两个是赵国的。《资治通鉴》到这里,白起、廉颇已经谢幕,李牧开始登场,而王翦尚未登场。
李牧成名战不是和秦国打,而是和匈奴打。
匈奴有什么特点?
来去如风,入侵方向捉摸不定,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撤退。人家四条腿跑路,两条腿的赵军自然是追不上。为什么赵武灵王要胡服骑射,很大程度是因为赵国和北方游牧民族接壤,面对游牧民族的骑兵,两条腿的步兵打的极为吃力。
所以对于匈奴人,打能打赢,但是他们逃跑之后又能换个方向卷土重来,直接把赵军给拖死。对于匈奴的人作战,要么不打,一旦开打就要逮住匈奴人往死了里打。
对于李牧的战略战术以及策略意图,赵王不了解,换将受挫之后才醒悟继续用李牧。那么李牧的策略有什么用处呢?

  1. 养兵
    “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
    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在中原战场,步兵为主,攻城战多。但是在北方草原,主要还是靠骑兵。匈奴人从小就开始骑马,所以一个成年的匈奴人就是一个合格的骑手,拿上武器就算骑兵。
    对于赵国军士来说,以前是农民靠的是两条腿。想要和匈奴作战也要靠骑兵,但是农民或者步兵转化为骑兵需要大量的时间。
    这里为什么要养兵练兵?长平之战赵国40万精锐被打光,无可用之兵自然得练兵。李牧负责对匈奴作战,第一步就是训练士兵,或者说是训练骑兵。缩小骑兵方面和匈奴的差距。

  2. 养士气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打仗靠武器装备后勤补给,但是关键在于人。而人的方面又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士兵的战斗技巧。一个是士兵的士气。其中士气尤为关键。一旦士气崩溃,就算装备再好、战斗机巧再强都没用。所以为什么会有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论调。
    李牧在对匈奴作战,除了训练士兵之外,还重点在于提升士兵的士气,让其有战斗欲望。

以上两点,是任何事情的关键。想做好一件事,不光你自己要有相应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在心里上愿意去做、想去做。有能力,不想做,事情不可能做好。没能力,又想做,事情同样做的一塌糊涂。只有两者同时具备,事情才会成功。

  1. 信息
    决策的技术是信息收集。匈奴人逐水草而居,来去如风。想要打败匈奴,就要有详细的情报信息。李牧想要梭哈一把定输赢。但是前提是匈奴人大举入侵被李牧抓到主力。
    李牧要知道匈奴人的据情况,比如有多少人能够调动、部落聚集点在什么地方、人口组成是什么。知道了才能判断出什么时候匈奴人是真正的倾巢而出没有留后手。

  2. 示弱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匈奴皆以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李牧防守的战略,让匈奴人没有占到便宜,彼此双方都没有多大的损失,匈奴人这边以为李牧胆小。
    人的思维很其奇特,如果认为一个人没用、胆小、弱小,对会他有小视心理,那么对于这个的一切行为会不屑一顾,甚至对一些事情选择性忽略。这也是为什么毛主席说,战略上蔑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
    对于匈奴,李牧的示弱成功让匈奴以为李牧没用,于是匈奴人胆子更大,南下抢劫更加肆无忌惮。这一肆无忌惮,就容易出昏招了。

  3. 引诱
    “李牧至边,如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
    李牧让匈奴人的抢劫从赚钱,变为保本,现在又直接变成亏本。匈奴如果想要让抢劫是赚钱的,那就是要往赵国腹地深入。这就像你做生意一开始只做长三角地区。后来你发现长三角赚钱难,客户少,那你就不得不到走出长三角去到其他省份来做。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十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
    但是怎么让匈奴人愿意深入抢劫呢?让他们觉得这事很简单,小难度、低风险、高回报。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是李牧给匈奴人演戏,让他们看到有地方能够抢劫到很多东西。“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十人委之”,匈奴人很小心,知道深入赵国境内有危险,于是小规模试探,李牧对此放过了,依然不出击,让匈奴觉得风险很低。
    再加上之前李牧积极防守给匈奴人带来的感官,这下匈奴人觉得可以干一票狠的。但是这也是李牧真正想要的。
    “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之,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十余岁不敢近赵边。”
    匈奴的大举进攻,李牧做了多方面的准备,打了一个围歼战,算是把匈奴一代人给打光了。做到要么不打,要打就把匈奴往死里打的目的。

【启发】

李牧对匈奴这一仗亮点不在于他怎么打的。而在于他这一套策略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参考的做事成事的方法。
我们很多人一直都说自己没机会,可当有机会了立马准备又抓不住。这其实是错的。真正做事成事的方法,不是抓住机会再准备。而是你在机会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准备,亦或者已经有一定准备,这样才行。
就和坐火车一样,大多数人是先买票再上车这样一定有座位,买票就是准备。也有人是先上车,到时候再买票找座位。这样上不上的了车说不准,就算上车了也未必有坐了。这就相当于没有准备。
李牧的准备,其实如果用在战争中, 无非就是四点,
第一,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
第二,小心谨慎,不犯错,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等待敌人犯错,亦或者让敌人犯错,制造自己的可乘之机。
第四,机会出现一把梭哈全部压上!
一局定胜负,而不是弄成持久战、消耗战。

如果对于个人呢?想要把事情做成,其实无非也是四点。
第一,专注提升自己,让自己更有价值。
第二,收集信息,保持对外界信息的敏锐度。
第三,有所取舍,不要每一次看到机会就去做。放弃比选择更考验人,既然放弃了就不要后悔,别说早知当初。
第四,一旦选择了,就全力去干,至死方休。




本"页面"访问 次 | 👀总访问 次 | 🥷总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