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5】是否要对敌人斩草除根,就看这4点!
《资治通鉴》第四卷 周纪四
周赧王二十年(丙寅,公元前295年)
背景:赵武灵的废太子赵章趁着赵武灵和赵王出游的机会发动兵变,先杀赵何的辅政大臣肥义,然后攻打赵王失败,被赵成、李兑追击,逃去找赵武灵王庇护。
【原文】
公子章之败也,往走主父;主父开之。成、兑因围主父。公子章死,成、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之,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雀而食之。三月馀,饿死沙丘宫。主父定死,乃发丧赴诸侯。
【译文】
赵章(赵武灵王的儿子,废太子)败退的时候,逃到赵主父(赵武灵王,退位后自称赵主父)那里,赵主父开门接纳了他。公子赵成(赵武灵王叔父)、李兑于是带兵包皮围了赵主父的行宫。杀死赵章后,公子赵成、李兑商议道:“我们为追杀赵章,竟包围了主父的行宫,如此大罪,要是撤兵回去,会被满门抄斩的!”于是又下令围住赵主父行宫,宣布:“宫中人晚出来的杀!”宫中的人听见命令全部逃出,赵主父想出来却不被准许,又得不到食物,只好捕捉幼鸟吃,三个多月后,他终于饿死在沙丘行宫中。直到赵主父确死无疑,赵国才向各国报告丧事。
【解析】
这是著名的沙丘之变。
历史上沙丘之变有两个,第一个是和赵武灵王有关的,第二个是和秦始皇有关的,看来沙丘这个地方对帝王非常不友好。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新韩国电影《南山的部长们》里面有句台词,“青瓦台那个地方,是全韩国风水最凶的,他的主人都没有好下场。”不信你自己看看。
好了废话不多说,继续说说沙丘之变。
沙丘之变根本的起因是赵武灵王废长立幼。但是说事件的起因,是赵章挑起,失败之后,被赵成、李兑利用,反手饿死赵武灵王。
本来已经诛杀赵章,为什么赵成、李兑非要杀赵武灵王?
行为上
赵章作乱,找赵武灵王庇护。赵成、李兑率兵包围,逼迫赵武灵王交出他,并当着赵武灵王的面诛杀了赵章。
不管出于什么动机、目的,行为上已经构成犯上作乱。赵武灵王虽然退位,但是在赵国势力依然庞大,一旦事情结束,必然会清算。而且还有杀子之仇在其中。
退一步来说,就算赵武灵王不因为赵成、李兑威逼自己而杀了他们。通过这件事,赵武灵王已经发现了赵成、李兑的实力以及能量,为了让赵王赵何的权力稳定,这两个人也必须要除掉。自保上
赵成、李兑杀赵章是保护赵王,同时也是为了自保,因为赵章一旦成功掌权,势必也会对赵成、李兑一系的势力进行清洗。
同样,杀了赵章,得罪赵武灵王,将来大概率要面对赵武灵王的清算,赵成、李兑此时更要为自己将来做打算,避免自己被杀。
因此,赵成、李兑有非常强烈的自保需求。利益上
之前有个文章,里面提到的当时赵国的几个势力派系。
第一派,赵武灵王。虽然赵武灵王退位,让赵何做赵王。但是实际上,依然控制赵国大权。
第二派,赵何(赵惠文王)。此时赵何不过14岁,并无理政能力,与其说是赵王,不如说是傀儡。
第三派,赵章。赵武灵王之前的废太子,现在是安阳君,更有一些党羽。
第四派,赵成。赵武灵王的叔叔,支持过他胡服骑射改革,在朝野有一定威望。
第五派,肥义。赵肃侯、赵武灵王的心腹大臣,现在辅佐赵何。
现在,赵章、肥义已经被杀,势力派系崩溃,赵王赵何的势力很弱,局面就是两强(赵武灵王、赵成)和一弱(赵王赵何)。
如果把赵武灵王搞定了,那么赵成、李兑将会独霸朝堂,不但能够完全自保,而且还能获得巨大的政治利益。策略上
当时赵武灵王也看明白了赵成、李兑的用心,也知道他们怕自己出去之后,搞报复清算。势必说了很多话来安抚赵成和李兑,让他们放心,甚至不惜给爵禄。
为什么赵成、李兑不相信?
相比较而言,选择不相信,把赵武灵王弄死,未来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事情自己说的了算,自己能控制。
选择相信,把赵武灵王放出去,那么自己的生死就掌握在赵武灵王手里面。
试问,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还是掌握在别人手中,哪种你更有安全感?
想都不用想,肯定是前者。赵成、李兑不敢赌赵武灵王真的不会打击报复,因为赌输了就是死全家,不如自己做庄家、自己说了算。
现在我们把场景带入,如果是你,你弄了一个非常有钱人家的儿子还把他家老头关了起来,现在他家老头想出来,还说将来不会报复。你相信吗?你会怎么做?如果是我,反正做都做了,干脆做绝。
于是乎,赵成、李兑包围沙丘行宫,饿死赵武灵王,绝除了自己的后患。成为沙丘之变最大的赢家。
可以说,沙丘之变完美诠释了螳螂(赵章)捕蝉(赵王赵何)黄雀(赵成、李兑)在后。
但是这其中还有一个细节。
沙丘之变的时候,赵王知道赵武灵王被围困,为什么他不说话,不去解救自己的父王?还是说他知道,故意看着借李兑、赵成之手杀自己的父王?
这里面的关节你细品、细细品。
【启发】
这一段材料,给我最深的感触,不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而是当敌人或者对手投降求饶时,你如何判断是接受投降,还是斩草除根?
仇恨
如果说彼此双方已经相互得罪狠了,这种仇恨已经浓的化不开。那么就斩草除根吧。
历史上这么多例子,吴王不杀勾践还放他,秦王苻坚不杀那些被他灭国的皇帝还让他们在自己军队中带兵,结果都是自己兵败被杀。
千万不要相信所谓相逢相逢一笑泯恩仇,这种事不是没有,只不过出现概率极低。仇恨太深,现在求饶,多半是要蛰伏等待时机。与其将来被咬一口,不如现在除掉。实力
如果敌人、对手,现在还有一定的实力,你放过对方,对方其实还是有能力伤害你。
古代很多接受投降,反被诈降的例子,大多数都是诈降一方还有一战的能力,没有打到弹尽粮绝、精疲力尽。因此通过诈降来获取机会打反击。
如果说对手还有一战的能力,那么接受投降一定要慎重。而且为了以后的安全,最好对其进行斩草除根式的实力肢解,
比如李渊对李密瓦岗势力的投降,李渊就采取了势力肢解,让李密无人可用无兵可用,之后找机会把李密给杀了。利益
是否接受投降还是斩草除根,也要看综合利益取舍。如果说接受虽然给对手敌人喘息的机会,但是在其他方面会有利益补偿,那么也未尝不可。
比如李世民在俘虏对突厥可汗后释放,获得了突厥的归心。又比如唐高宗时期也俘虏了突厥可汗,但是杀了他,直接导致对突厥战争烈度升级。
所以,关于接受与否,利益层面的分析,要从更高的角度来看。野心
由俭入奢易难,由奢入俭难。享受过富贵的人,如果又贫穷了,必定会想尽办法再获得富贵。
敌人、对手强大过,现在弱小了,就算他投降认输了,将来也会势必也会想再强大起来。
一战后德国是如此,英国现在也想回复大英帝国荣光,二战意大利一直想恢复罗马帝国荣光,日本一直想把海军搞起来。都是如此!
人更是也是如此。
只要有野心,不管你击碎多少次,他都依然会继续准备等待下一次反扑。
尝过权力的味道,怎么可能屈居人下?
体验过荣华富贵,怎么可能甘愿平凡?
这种对手不会屈居于你之下,不好好控制,必成祸患。
当然,如果你一直保持比他强大,他也会非常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