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0048】权力是如何一步步流失的?

周慎靓 五年(乙巳,公元前316年)

【原文】

苏秦既死,秦弟代、厉亦以游说显于诸侯。燕相子之与苏代婚,欲得燕权。苏代使于齐而还,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对曰:“不能。”王曰:“何故?”对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鹿毛寿谓燕王曰:“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能让天下也。今王以国让子之,是王与尧同名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或曰:“禹荐益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于益。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王因收印绶,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

【译文】

苏秦死后(苏秦在齐国被刺),他的弟弟苏代、苏厉也以游说著称于各国。燕国相子之便与苏代结为通姻亲家,想谋得燕国大权。苏代出使齐国归来,燕王姬哙问他:“齐王能称霸吗?”苏代回答:“不能。”燕王又问:“为什么?”回答说:“他不信任臣僚。”于是燕王把大权交给子之。鹿毛寿也对燕王说:“人们称道尧是贤明君主,就是因为他能让出天下。现在燕王您要是把国家让给子之,就能与尧有同样的名声。”燕王于是把国家嘱托给了子之。子之从此大权集于一身。还有人对燕王说:“上古时禹推荐益为接班人,又任命儿子启的属下作益的官吏。到老时,禹说启不能胜任治理天下的重责,把君位传给益。然而启勾结自己的党羽攻击益,很快夺取了君位。因此天下人都说禹明着是传天下给益,而实际上是安排儿子启去自己夺位。现在燕王您虽然说了把国家交给子之,但官员都是太子的人,这同样是名义属于子之而实权在太子手里啊!”燕王便下令收缴所有官印,把三百石俸禄以上的官职都交给子之任命。从此,子之面南称王,姬哙年老,不再听理政事,反而成了臣子,国家大事都由子之来决断。

【解析】

传说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大禹传位给益,大禹的儿子启夺益的王位,建立夏朝,之后禅让制被家天下所取代。但是千年之后的战国,又上沿了一出禅让的大戏。燕国的国君燕王哙效仿先贤将王位禅让给了自己的臣子。这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脑子抽抽?

燕王哙这个人怎么样?两本书有所记载。
《韩非子·说疑》:“燕君子哙,邵公之后也。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污池台榭,外不挥戈田猎,又亲操耒以修畎亩。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然而子哙身死国亡,夺于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
《淮南子·人间训》:“燕子哙行仁而亡”。
上述文字说明,燕王哙这个人颇有仁风,不过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一个合格的君王,从他的职业属性(帝王、君王也算是一个职业)和个人角色定位来说,他们必然有2个天然的任务。

  1. 维护自己的权力稳定
    即控制权力、掌握权力,让权力始终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显然从上述材料来看,燕王哙没做到,而他如何让自己的权力一步步流失的,下面会说到。
  2. 把他的国家搞好
    说简单点就是国家强盛、军队强大、民众安居乐业。燕王哙也仅仅做到了不伤害百姓。

那么燕王哙是如何让自己的权力一步步流失的呢?

  1. 过信专用
    燕王哙重用国相子之,其实这没什么大问题。但是授予权力过大,必然会造成很多官员将领向之子靠拢聚集,形成一个以子之为中心的派系。如果不加以制止,这个派系会威胁到燕王哙本人。
    在之前的文章【职场中的权力平衡,领导应该怎么做?】已经提到过权力的平衡问题。显然燕王哙的做法,打破了权力平衡,甚至主动的把权力的筹码送给之子。

  2. 制衡清除
    本来燕王哙的太子还算是能够制衡子之的一股势力。但是燕王哙却听了鹿毛寿的话,把太子的人给逐渐清除,这下让子之彻底一家独大。
    其实派系斗争,从来都是消弱对方羽翼。但是现在燕王哙自己主动的消弱与子之不对付的太子一派的人,这无形中更是加速了子之实力的膨胀。

  3. 人事权旁落
    清除太子派系的清除,让朝堂再也没有能够与子之对抗的势力,子之一家独大独霸朝堂之势已经形成。如果说这一切都是燕王哙主导,那么人事权落入子之手中,就说明事情已经开始滑落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现在燕国任命谁做官、做什么官、提拔谁、撤谁的职,完全是子之说了算。只要这些燕国官员还想在燕国朝堂里面混饭吃,搞个一官半职,必然要向子之靠拢成为他一党。至于那些不向子之靠拢的,子之也会找理由收拾处理,任命其他人。而这些人都是子之任命的,自然也就听子之的。
    以前,子之、燕国所有官吏都是燕王哙的小弟马仔,现在子之还是燕王哙的马仔,但是子之的马仔却不是燕王哙的马仔了。

  4. 财权、军权旁落
    在这些任命中,有两类职位最为关键。一个就是财政权,一个就是军权。

    对于财权,必然是子之最先动手的。只要把钱袋子控制住,官员不听话就断粮不给钱、想做事不听话也不给钱。这等于捏住了不听话人的脖子。
    对于军权,子之的处理可能会相对柔和,但是在财权、人事权的双重加持之下,通过调动、提拔也必然会拉拢大量军方的人站到子之一派。
    此时,燕国的大权尽数落入子之之手。子之已经是燕国的无冕之王,所谓的禅让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而燕国太子想要夺回燕国,他能怎么做呢?只有依靠外部势力!于是燕国太子起兵借齐国之力灭子之,可惜算盘打歪了,齐国有自己的打算,他们的目标是吞并燕国。

【启发】

权力这个东西,虚无缥缈。看似你有权力,但是在实际上,权力的使用过程中,根据你的使用方法,你的权力会有扩大或者缩小。如何扩权、揽权,不是今天要说的。而权力如何流逝,最终使得自己被架空,甚至被替代,却是今天要思考的。

  1. 授而不管
    授予权力给下属,让他自己做。某种程度上是积极的。但是授权之后,不管、不问,那么等于放弃了这件事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比如,历史上的权相,很多都是皇帝授权之后就不管,结果这些人大权在握立马培植了自己的势力。

  2. 信息蔽塞
    控制、决策的基础是什么?是足够的信息。发生的事情不告诉你、亦或者告诉你是虚假信息的时候,你自然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甚至来说,事情信息不告诉你,你不知道,那就别人自己做决定了。完全不用在乎你。比如赵高对秦二世胡亥就是搞信息蔽塞,所有朝政有关的事情不告诉他,然后还骗他关东一平太平。

  3. 失去备用
    不管是企业还是单位,任何岗位尤其是关键岗位一定要有多个备用人选。如果这个岗位只有一个人,一旦关键信息掌握了,那么有一天他反过来以要挟你,你会十分被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只能用它,你不得不听他的,最后你做的决定都是他说的,那么这些决定到底是算你的还是他说的?
    备用的作用不光的万一情况有的用, 而且还是对现有的制衡。比如,清朝用袁世凯,就是因为手上无人可用,不得不用袁世凯,结果被袁世凯拿捏住不断提要求授予大权。




本"页面"访问 次 | 👀总访问 次 | 🥷总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