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0028】怎么样帮人,你的利益才能最大化?

【原文】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十月,邯郸降魏。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

【译文】

田忌准备率兵前往赵国,孙膑说:“排解两方的斗殴,不能用拳脚将他们打开,更不能上手扶持一方帮着打,只能因势利导,乘虚而入,紧张的形势受到阻禁,就自然化解了。现在两国攻战正酣,精兵锐卒倾巢而出,国中只剩老弱病残;您不如率军急袭魏国都城,占据交通要道,冲击他们空虚的后方,魏军一定会放弃攻赵回兵救援。这样我们一举两得,既解了赵国之围,又给魏国国内以打击。”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计策。十月,赵国的邯郸城投降了魏国。魏军又急忙还师援救国内,在桂陵与齐国军队发生激战,魏军大败。

【解析】

围魏救赵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简单的来说就是,魏国打赵国首都,赵国找齐国帮忙。齐国没有去赵国首都救援,而是去打魏国首都以此解救赵国危局。不过围魏救赵的精髓,却知之甚少。以至于后来,袁绍在乌巢被曹操攻打时错误使用围魏救赵导致败局,先来说说围魏救赵军事上的解读围魏救赵涉及三方,我方、敌方、盟友。

使用围魏救赵,有三个前提。

  1. 敌方进攻盟友,盟友不敌,情况危险。但是,盟友又不至于完全落败。
  2. 敌方因为进攻盟友,调动大量资源,导致后方关键部位力量空虚。
  3. 我方进攻敌方空虚的关键部位,让敌方感觉到危险,被迫放弃进攻盟友而回援,以此解救盟友。

先来看看,孙膑对庞涓用围魏救赵为什么成功。按照上面这三点来套用。

  1.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许诺割让中山国。但是此时,赵国都城投降被魏军占领。
  2. 魏国主力在邯郸,魏国首都大梁防御空虚。
  3. 孙膑率军进攻魏国首都大梁,并在桂陵设伏,大败魏军,庞涓被俘虏。不过,就算如此,赵国都城邯郸依然在魏国手中。可是情况却开始不利于魏国,尤其是主将被俘虏,赵国各地军队开始集结。所以才会有后面的齐国请楚国出面调停,魏国撤出赵国都城邯郸。

再来看看为什么《三国演义》中,袁绍乌巢被偷袭,袁绍使用围魏救赵却失败了。

  1. 乌巢守备力量不强,无法有效抵御曹军进攻,陷落速度快。
  2. 曹操大营坚固,难以攻克。袁绍强攻容易形成僵局,给在乌巢的曹操提供更多时间。袁绍的本意是好的,只不过高估了乌巢的抵抗强度,低估了攻陷曹营的难度。

简而言之,围魏救赵的核心就是,避免与敌人起正面冲突,以最小的损失,打敌人薄弱的环节,调动敌人运动,获得最大的效益。

围魏救赵背后,齐国的算计。
首先,从地图上来看,赵国、魏国、齐国相互两两接壤。而且,三国都是当时的强国,彼此之间也经常爆发战争。所以,这三方而言,任何一方都希望两方国力消弱下去。所以,当赵魏爆发战争后,齐国乐得看赵魏杀个你死我活。所以在这段材料之前,关于是否救援赵国,齐国的国相邹忌,认为弱赵、弱魏才符合齐国的利益。但是,如果让魏国灭掉赵国,或赵国元气大伤造成魏国变的更强,又不符合齐国的利益。同时,这时魏国主力在邯郸,而且如果为了救援赵国发兵邯郸,那么就会变成攻城战。和兵锋正强的魏国死磕,导致齐国元气大伤,那有等于给了南方楚国可乘之机。这也不符合齐国的利益。因此,赵国要救(因为能够捞好处)。但是,又不能让齐国自身实力受损,并且还要起到消弱赵国、魏国的目的。所以,围魏救赵就是这种情况下的谋略产物。

【启发】

围魏救赵在现在国际政治、商业中运用的不少。但是,围魏救赵真正的精髓并不是怎么乘虚而入,而是其中的利益计算。比如说,你帮别人一件事。如果他一开始遇到困难,就请你帮忙。那么,一旦你开始帮了,那么等于直接就把他的压力转接到了你自己身上。将来这个事情会变成什么样?还要投入多少?你一概不知。最好的情况莫过于,你一接手立马就把这个事摆平。但是在对方看来,他没有受到很大的损失、痛彻心扉的感觉没有多少,你也不过是略施小计而已。那么对方怎么可能会对你感恩戴德?相反,如果在他和这件事拉扯很长一段时间,搞的他是精疲力尽之后,你再开始去帮他。首先,这个事情经过他拉锯,一部分风险已经释放,你这个时候接手,大概率是不用付出很多,你就能把这个事搞定。另一方面,在拉锯过程,他也是被折磨的够呛,巴不得快点结束。你在这个时候帮他脱离苦海,他才会感觉到重获新生。也只有这样,他才会记你的好。这也是宁可雪中送炭,也不要锦上添花的真正内涵。

所以,帮人的利益最大化,其实应该是两个方面的合力。
第一是你最终收获的最大化。
第二是你付出资源的最优小化。




本"页面"访问 次 | 👀总访问 次 | 🥷总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