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0019】谁做老大都没关系!那么,重要的是什么?

【原文】

齐威王来朝。是时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益贤威王。

【译文】

齐威王朝拜周烈王。当时周王室已十分衰弱,各诸侯国都不来朝拜,唯独齐王仍来朝拜,因此天下人愈发称赞齐威王贤德。

【背景】

在公元前389年,魏、楚、卫、齐四国浊泽之会后。魏文侯向周天子提出册封齐国田和为诸侯,周天子准奏。从此田氏家族就从士大夫家族变成诸侯。之后,田和去世,齐国进入到齐威王时代(齐威王田因称王的徐州相王事件,在公元前334,齐威王朝拜周天子在公元前348年,依然是齐侯爵位,不过为了统一称呼依然称其为齐威王)******这个时候,周天子基本上除了个名分,一点实力都没有。但是为什么齐威王还要朝拜他?那么朝拜周天子对于齐威王又能获得什么好处?

  1. 为什么齐威王要朝拜周天子?

    齐威王登基初期,齐国并不稳定。三晋赵魏韩联合进攻齐国。之后更是爆发与魏国桂陵之战。在齐威王六年开始,三晋、卫国、鲁国轮番攻齐,加上齐威王本身懈怠政事,齐国处于极其被动的状态。后来齐威王幡然悔悟,开始重整齐国。

    但是任何时候想要改革内部,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齐威王去洛邑(中间的红点)的路,必须要经过魏国。可以这么说,与其说是朝拜,不如说齐威王是外交访问,同时缓和与三晋中最强魏国的关系。为自己的内部改革争取时间!当然,这一路上,更大肆撒币来收买关系。所以,才会有“天下以此益贤威王”,这是根本原因。反正我是不会相信,朝拜一个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地没地的周天子,就能够获得贤德的好名声。要是真因为一次朝拜就能获得好名声,那么春秋战国所有国家天天都去朝拜算了。不过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写了齐威王朝拜周天子。但是在《史记》中,司马迁却没有写这件事。且不论这个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发生过。

  2. 为什么司马光要写进去,而且给与比较高的评价?

    个人猜测,还是一个后世儒家的礼教问题。秦朝奉行法家实现大一统,汉初奉行黄老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代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儒家的壮大和完全占据朝堂还有个几百年的过程。司马迁虽然和儒家大儒学习过,但是他的思想接近与黄老的道家(至于他到底是儒家的还是道家的这里不去做论证)。他是不会为儒家的思想学说摇旗呐喊的。儒家提倡的是什么?君君臣臣,名分礼教的制度。 虽然儒家也限制君权,但是儒家也维护君权。而儒家认为,天下之所以丧乱,就是因为人们心中不尊名分、乱尊卑、不施礼教。只要所有人都尊重天子、认定名分、不乱尊卑,那么天下就能大定。这是一个普世的游戏规则,尤其是儒家极其推崇的,而儒家也是这个规则的支持和实践者。而齐威王的举动其实就是对儒家的那套东西的认同(这是论迹不论心)。因此,司马光要把这件事写进去。虽然,齐威王是一方诸侯,势力比周天子强大的多,但是他却依然要尊奉周天子,也还是要遵守这个游戏规则。并且齐威王通过这次朝拜还得了好名声。司马光是谁?宰相?政治家?文学家?这些名头之前,他应该先是儒家的人。他支持的自然也是儒家这套东西。其中潜台词不言而喻。或许有人有野心想改朝换代,儒家虽然不支持但是也不反对,关键是改朝换代者是否认同儒家制定的这个规则,只要认同,依旧重用儒家。那么儒家的人,不介意继续支持新朝。齐威王之位不也是他爹齐太公篡夺齐康公的位置而来,来路不正,但是他朝拜周天子之后依然获得好名声。可见名声好不好,和他怎么上位并没有多大关系,关键还是他是否支持儒家那一套东西。之后的历史更是证明了这一点,辽、金、元、明、清,儒家的不少人面对钢刀,把原来那套君臣之道忘的比谁都快。这里与其说是在教育皇帝,倒不如说是在说,只要能按照儒家的规则来玩,不在乎谁做这个老大!再说难听点就是,有奶就是娘。以上纯属个人胡扯,权当听个乐吧。




本"页面"访问 次 | 👀总访问 次 | 🥷总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