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0006】敌人被你打败后,如何做才能利益最大化?

【原文】

太长,略

【译文】

智瑶的家臣豫让想为主公报仇,就化装为罪人,怀揣匕首,混到赵襄子的宫室中打扫厕所。赵襄子上厕所时,忽然心动不安,令人搜索,抓获了豫让。左右随从要将他杀死,赵襄子说:“智瑶已死无后人,而此人还要为他报仇,真是一个义士,我小心躲避他好了。”于是释放豫让。豫让用漆涂身,弄成一个癞疮病人,又吞下火炭,弄哑嗓音。在街市上乞讨,连结发妻子见面也认不出来。路上遇到朋友,朋友认出他,为他垂泪道:“以你的才干,如果投靠赵家,一定会成为亲信,那时你就为所欲为,不是易如反掌吗?何苦自残形体崐以至于此?这样来图谋报仇,不是太困难了吗!”豫让说:“我要是委身于赵家为臣,再去刺杀他,就是怀有二心。我现在这种做法,是极困难的。然而之所以还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天下与后世做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潜伏在桥下。赵襄子到了桥前,马突然受惊,进行搜索,捕获豫让,于是杀死他。

【背景】

赵襄子派遣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反智瑶。三家联合,杀智瑶,灭智氏全族,后瓜分智氏。赵襄子为解恨,将智瑶的头盖骨漆成饮具。

  1. 为什么豫让要为智瑶复仇?
    《资治通鉴》中没有详细说,而在《史记》的刺客列传中有一句:“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可看出,在范氏中行氏以及智氏的前后遭遇,让他对智瑶心生感激。就如同你在单位好几任领导都不重用你,后来有个领导对你特别信任、重用,你会什么感觉?和豫让基本差不多。
    有一句话叫做,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这话的出处其实就是来自豫让。豫让复仇的动机很单纯,就像公子光对专诸(专诸刺僚)、严仲子对聂政(聂政杀侠累)、太子丹对荆轲(荆轲刺秦王),就是为了报答恩情。
    但是,赵襄子对豫让先抓后杀,动机不单纯!

  2. 赵襄子“抓、放、杀”背后的释放的政治信号 刺杀对于赵襄子而言,可以说是必然,只不过区别是,谁刺杀、用什么方式刺杀。而豫让的刺杀,显然赵襄子其实有备而来,从“如厕心动,索之”、“至桥,马惊,索之”都能看出来。
    按理来说,面对刺客,想来都是抓了抓出幕后主使者,亦或者假装受伤诱出潜在敌人。但是赵襄子没有这么做,而是直接放人。
    这里,赵襄子想通过释放豫让这件事释放信号。对于智氏原来的家臣、附庸,赵襄子不想继续追究,以前的事情全部翻篇,事情到诛灭智氏一家到此为止。这是为了安稳这些人,避免过度刺激造成赵氏领土内的反叛。
    豫让被放之后,仍然不死心,用自残毁容准备再次刺杀赵襄子(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不过被豫让的朋友发现了。 这里《资治通鉴》、《史记》、《战国策·赵》中都有一段关于豫让和朋友的对话。这里还原一下场景。
    豫让毁容躲在路边准备刺杀赵襄子。忽然,友人出现发现豫让。 友人:你?莫非是豫让?
    豫让惊,心道,我这样老婆都认不出来,为何友人却能认出来。左右观望,皆有闲人,知此非是言语之地。随拉友人入无人辟巷。(这里是我加的,但是可以思考为什么入巷?)

材料2

友人哭道:以你之才,为赵襄子做事,必得重用亲近,那事你再行心中之事更易,为何自残身体以求报仇,不是更难吗? 豫让:不可,既然身为对方臣子,又想杀他,是不忠。做现在做的,虽然难。却依然为之,就是让后世那些为人臣心怀二心之人羞愧。(让谁愧疚?)
这里有个疑点。行乞于市,必然人多的地方。友人发现豫让,豫让为了不暴露导致刺杀失败,只有到人少的地方说话(你会在人多的地方和朋友讨论违法乱纪的事?是嫌自己被抓不够快?所以说要入巷)。那么豫让和友人的对话又是怎么泄露出来的?再脑洞一点,这段对话是否真的存在过?
随后,豫让藏桥下刺杀赵襄子,被发现后被捕。这里《资治通鉴》中省略了一大段,《史记》却有记载,这里只提一段:

材料2译文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恨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

于是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用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以剑自杀。

那么赵襄子的做法又释放了什么政治信号?对于那些原来智氏的家臣、附庸,只要愿意来为赵襄子做事,他不介意和他们一起分配利益(赵襄子有过招降豫让,之后答应让豫让刺衣表示接受要求)。对于那些心怀二心的人,赵襄子容忍度有限,一次背后搞可以容忍,但是超出限度将彻底铲除。
因此,在结合豫让和友人的对话,这里可以做一个猜想。豫让第一次刺杀后失败,毁容准备第二次刺杀被发现,于是有了私下对话。豫让第二次刺杀失败自杀后,豫让的友人把与豫让的对话告诉赵襄子(或散布出去)。

  1. 赵襄子两次释放政治信号背后,其实是为了解决隐藏的危机
    其实,赵襄子在第一次抓到豫让后,直接宰了是最简单的做法。但是赵襄子作为政治家、权谋家,向通过这件事,达到其他的目的。而背后直接反应的是,三家灭智之后存在的几个隐患,如果不解决,势必会造成内乱。

第一个隐患,智氏原来那些家臣、附庸怎么对待?是杀?是不管?
杀,即将这些人彻底推到对立面。不管,那么这些人潜藏下来,又是一个隐患。所以,赵襄子释放信号,放人不杀,以前的是既往不咎。历史无独有偶,百年前的晋国,晋文公归国登位,重用仇人头须安定了原来的反对派。这只能安定人心,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有了赵襄子第一次释放豫让。

第二个隐患,智氏原来的利益(赵韩魏各自占领部分)如何分配?是夺而分之?还是默许?
赵氏灭智氏吞并了智氏,消灭智氏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智氏的吞并。原来那些受过智氏恩惠的、在智氏手下混饭吃的既得利益派变成了失意派。当然,成王败寇,赵襄子作为胜利放完全可以名正言顺的把这些人的利益给全部掠夺了分配给自己派系的人。
俗话说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这些人势必会闹事。赵襄子,敢不敢冒着这样的风险干?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默许既得利益,前提是服从赵氏。而赵襄子统一给衣服让豫让刺,就是表达了,满足心愿的潜台词。既然利益能够得到保证,那么给谁干不是干?最起码这招能够把潜在的那些敌人分化瓦解掉一大半。

第三个隐患,对于智氏已经投诚的,如何鉴定是否怀有二心? 这些已经投诚得人中,有没有潜藏的怀有二心,准备学豫让的人,一定有。但是很难找出来!所以,最好的方法,不是找出来,而是让他们转变。而豫让那一番话的作用就在这里。

上面三个问题,共同的服务目标其实只有一个,即赵氏灭吞并智氏后如何快速消化智氏势力。赵襄子站在一个比较高的维度去看待问题,既然全部消灭风险太大,不能把对方逼到对立面,而且谁是敌是友暂时无法分辨,不妨以拉拢为主,其他的慢慢来。先完成对智氏的整合,然后再去芜存菁。

【启发】

如果你在和敌人斗争博弈的阶段,对于敌人的手下、助力、盟友,能拉拢的就拉拢,不能拉拢的就想方设法清除,以弱化敌人的整体实力。这个不细说。
如果你已经赢了,这个时候,你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维度的视角。对于原来敌对阵营的首脑进行清除,然后把其他人、其他势力经可能合并、收服,完成自身实力的壮大。
这里要记住,敌方首脑要一定要清除。东晋时候,北方前秦苻坚,他一统北方把很多势力灭了,不但没杀那些头头,反而收为自己部下。结果淝水之战一败,这些人逮着机会全都叛乱。
同时,对于那些依附敌方首脑的势力。清除干净的确能够消除隐患、纯净队伍。但是把对方逼入死角,风险极大,兔子急了还咬人。所以,换个角度先收服过来,用作他用,然后慢慢清除。比如,蒋某人,就深谙此招。




本"页面"访问 次 | 👀总访问 次 | 🥷总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