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0074】过早表态的3个危害!

《资治通鉴》周纪五 第五卷
周赧王 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

【原文】

赵王与楼昌、虞卿谋,楼昌请发重使为媾。虞卿曰:“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军矣,虽往请媾,秦将不听。不如发使以重宝附楚、魏,楚、魏受之,则秦疑天下之合从,媾乃可成也。”王不听,使郑朱媾于秦,秦受之。王谓虞卿曰:“秦内郑朱矣。”对曰:“王必不得媾而军破矣。何则?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夫郑朱,贵人也,秦王、应侯必显重之以示天下。天下见王之媾于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矣。”既而秦果显郑朱而不与赵媾。

【译文】

赵王与楼昌、虞卿商议,楼昌建议派地位高的使节与秦国媾和。虞卿反对说:“和与不和,控制权在秦国;秦国现在已下决心要大破赵军。我们即使去求和,秦国也不会同意。我们不如派出使者用贵重珍宝拉拢楚国、魏国。楚国、魏国一接受,秦国就会疑心各国重新结成了抗秦阵线,那时媾和才可成功。”赵王不听虞卿的意见,仍派郑朱赴秦国求和。秦国接待了郑朱。赵王便对虞卿说:“秦国接纳郑朱了。”虞卿说:“大王肯定见不到和谈成功而赵军就被击破了。为什么呢?各国都派使者赴秦国祝贺胜利,郑朱是赵国地位很高的人,秦王、应侯肯定会把郑朱来求和的事向各国宣扬,各国看到赵王派人去求和,便不会再出兵援救赵国;秦国知道赵国孤立无援,就愈发不肯讲和了。”不久,秦国果然大肆宣扬郑朱来使,而不与赵国进行和谈。

【解析】

秦国进攻韩国,切断韩国都城新郑和上党地区的联系,企图吞并上党。上党守将冯亭玩了一出祸水东引,把赵国拉下水,将上党先给了赵国。果然,秦国攻赵,三两下就把赵国给修理了一顿。
这是长平之战的预热,真正的高潮尚未到来。不过赵王面对秦国这样的攻势有点慌,打起了停战求和的主意。
排除军方的意见,赵国内部至少赵王、楼昌、虞卿三人的意见是统一的,都是想和。但是区别在于怎么和。虞卿比楼昌更多想了一条,先联合魏国、楚国,然后在和秦国和谈。
为什么要这么做?对两个对策进行逐个分析

方案1:直接和秦国和谈
赵王因为贪心收了上党,现在秦国一打,赵国才输了几仗,赵王就想着要和谈。秦国方面会怎么想?
首先,秦国在这几场战斗中并没有太多损失,整体情况还很好,依然能够进攻。
其次,赵王这样表态,让秦国看到赵王的软弱以及赵国的底气不足,正好可以继续攻击。
再次,赵国直接这样表态,让秦国看到赵国迫切想和谈的意愿。那么秦国就能够吊着赵国的来走。
最后,如果要停战,现在秦国掌握主动权,完全可以狮子大开口让赵国割让更多领土。

方案2:先联合楚国魏国,然后找秦国和谈
秦国天下强国,任何国家单独对抗秦国都不够格。而秦国东扩的图中,楚国、韩国、魏国都是首当其冲。韩国已经被打废了,不用考虑。唯一能考虑再度合纵的就是楚国和魏国。
拉拢楚国魏国共同进攻秦国,或许无法真正战胜秦国,但是有这么几个好处。
首先,三面作战,分散秦国兵力,能够减少赵国压力。
其次,积极拉拢楚国、魏国,能够让秦国看到赵国拼死抵抗的决心。
最后,通过拉拢楚国、魏国一致对秦,让秦国感受都压力,增加自身谈判筹码。
两个方案在于,派遣使者去秦国之前是否要联合楚国和魏国。
第二个方案,在2019年有个商业案例,A公司要收购某个音乐软件C,C为了抬高报价,故意引入B公司。而B公司没有收购C的意愿,但是看到是A公司想要,就故意插一脚把水搅浑,让A公司以为B公司要和A抢,使A公司不得不多出钱收购。(这个A、B两个公司记得好像是阿里和拼多多,具体的忘了,但是的确有这么个事。)
赵王没有听虞卿的,而是直接让使者入秦。随后就有了“天下见王之媾于秦,必不救王”的预言。
简单的来说就是,楚国魏国的使者见到赵国的和谈使者,就不和赵国联合了。
这是为什么?其实也很好理解。
首先,楚国和魏国的是可以拉拢的,但是前提必须是赵国的确是在和秦国开战,并且有继续战斗的欲望和需求。
其次,楚国、魏国不愿做出头鸟,不想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会秦国拼个你死我活。但是如果看到机会也会趁机搞一搞。
现在赵国都已经派遣使者来秦国求和了,其意就是不想打。这个时候拉拢楚国和魏国,那不就是等于拿楚国和魏国做谈判桌上的筹码虚张声势吗?到时候说不定好处没有还得罪秦国。
这就像有些公司招标,其实已经选定了某个公司,但是依然还要找其他公司招标开标。而其他公司也知道其中便便绕绕,基本上不会去参加。为什么?花时间陪人玩?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当然不排除有人故意去搞破坏。
果然,郑朱到了秦国和谈这件事被范雎大事宣扬,楚国魏国见状也的确不和赵国商谈联合抗秦的事。
这就像有些公司招标,他们想把标的坐下来,但是又不想多出钱,有什么办法呢?让那些其他厂家竞标的公司退出就行了,比如泄露消息,让他们以为这个甲方已经内定了,这些公司来不过是陪跑走过场的,说不定真能把一些不明就里的公司给搞走。最后甲方见选项就这么一个,没得选,那不得接受条件。
秦国对赵国也是如此,把赵国可用的盟友楚国、魏国给搞走了,那么赵国是打是和完全就是秦国说了算。

【启发】

最后的发展,也的确如虞卿意料的一样,秦国没有和赵国和谈,而是准备大规模战争。
虞卿和楼昌其实都是想和谈,但是表面的区别是,是否先要联合楚国魏国。而深层的区别在于是否要提前表态赵国想和谈。因此这也是这一段的材料的核心,关于有些事情,尤其是涉及到多方博弈,不能过早表态。
首先,一旦过早表态,自己就没有了退路。毕竟自己说过的话要算数,自己约过的炮,跪着也要打完。
其次,过早表态,我们的态度被别人所获知,那么别人会拿我们的态度、立场做文章,为他创造有利条件。
最后,表态是动态过程,过早表态,别人会因为我们的表态发生一些新的变数,这既有可能不利于我们的当下的决策,甚至适得其反。
比如说,国际有些新闻,很多时候播出来的都是经过双方甚至多方私下几轮沟通达成共识之后发表。而沸沸扬扬某些人的言论,某种程度其实就是过早表态,最后超出了他的控制,造成严重后果。
一句话, 不要过早表态,就算要表态,也要先试探私下沟通,然后再表态。




本"页面"访问 次 | 👀总访问 次 | 🥷总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