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7】给领导提意见,时机不对,提的再好,有错无功!
《资治通鉴》周纪五 第5卷
周赧王 四十五年(辛卯,公元前270年)
【原文】
王乃令赵奢将兵救之。去邯郸三十里而止,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
秦师军武安西,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赵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
【译文】
赵王于是令赵奢率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奢刚离开邯郸三十里就停止不前,下令军中说:“如有人谈及军事,一律处死!”
秦国军队驻扎在武安城西,列阵大喊大擂,武安城内的屋瓦都为之震动。赵军中一个军吏忍不住提议急救武安,被赵奢立即斩首。
【解析】
这是著名的阏与之战,也是关于赵奢作战记录的唯一一次。这一战打的比较奇幻,不去从军事兵法角度考虑,最有意思就是赵奢在出兵作战之前发布了的命令“有以军事谏者死!”
赵奢不是唬人,而是真的做了,有人提建议了,赵奢将此人杀了。
但是后来又有人违反了这条规则,赵奢却没有处置这个人。
正所谓事有反常必为妖,出兵前的这个命令是反常。命令发布之后,再次有人违反不处理,又是反常。不过这两次反常中却包含不同的信息。
为什么赵奢要把这个提建议的军官给杀了?有这么几个原因。
立威
按照记载。赵奢出道之前是赵国负责税收小吏,后来经过平原君的推荐,赵王任命他为税收官员,负责赵国全面税收工作。
赵奢并没有实际带兵经验,这可以说是赵奢第一次带兵。所以,他要立威。
而对于赵奢来说,杀人立威就是最好的办法。通过杀那些违反自己将令之人,快速让军中只有他赵奢一个人的声音。责任
被杀军官忧心武安战事,提出建议救援。从战术战略上对不对先不说。从政治上,这个建议非常对。
但是这个建议却是坑!
对于这个军官的建议,同意了,那是应该的。不同意,就是政治不正确。说到赵王那里就是见死不救。
好,且算赵奢同意了这个意见。赵军解救武安。如果胜了,这个军官要不要奖赏?
不赏,赵奢就是赏罚不明。赏了,就是打自己脸。
赵奢之前就说了“有以军事谏者死!”现在这个人不但没死,而且还得了奖赏。可见赵奢这个人好欺负,说话前后不算数。
还有个可能,赵军解救武安,如果失败了,甚至导致阏与战败,那么责任算谁的?算提建议军官的?他不过是提了一个正确的建议,至于做不成那是赵奢能力不行。
所以,面对军官这个建议,不但不能同意,而且连回复都不能回复,直接用违反军令的名义杀掉,什么事都没有!战术迷惑
从后往前面看,赵奢想迷惑秦军。而秦军想要获悉赵奢的作战意图。阏与之战,秦军兵分两路。
一路攻打阏与,一路攻打赵国都城旁边的武安,用来威胁牵制赵军主力,防止赵军支援武安。
如果赵军救援武安,作战意图就是救援武安之后,北上救援阏与。那么秦军算准时间要严阵以待,甚至可以打赵军一个埋伏。
如果赵军不救援武安,而是安营扎寨,那么作战意图就是确保邯郸安全,至于阏与就成为弃子了。可以肆无忌惮全力攻取阏与。
当一个人集中精神做一件事,他的注意力就无法照顾到其他事情,就这给了别人机会。
想要让秦军以为赵军的作战意图是确保邯郸,光停在这里还不够。杀个军官来表示态度,就是苦肉计的变种。保密
为什么赵奢要说“有以军事谏者死!”?
一方面是不开军事会议,另一方面是让别人不要提关于军事的事情。
这样,赵奢不用解释自己的战略战术意图,只要让赵军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就是了。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赵军到底想干什么,只能推断。而真正赵军要什么,只有赵奢知道。这样最大程度的保密,避免了秦军间谍的打探泄密。
战事继续发展。
【原文】
赵奢既已遣间,卷甲而趋,一日一夜而至,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师闻之,悉甲而往。赵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进之。
许历曰:“秦人不意赵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陈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教!”许历请刑,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师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秦师,秦师大败,解阏与而还。赵王封奢为马服君,与廉、蔺同位;以许历为国尉。
【译文】
赵奢放走间谍以后,下令部队卷起盔甲悄声前进,一天一夜便到了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修起营垒。秦国军队听说后,披甲前往迎敌。赵奢军中有个军士许历要求提出军事建议,赵奢便召他进来。
许历说:“秦军没想到赵军会到这里,他们来势盛气凌人。赵将军你一定要集中兵力排出战阵对付,不然必败。”赵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许历以自己违反了军纪,请处死刑,赵奢忙说:“且慢,现在是邯郸那次军令以后的事了。”许历便再次提出建议说:“先占领北山的人必胜,后到的必败。”赵奢点头称是,立即派出一万人前去北山,秦军后到,争夺北山无法攻上。于是,赵奢指挥全军猛击秦国军队,秦军大败,撤去对阏与的包皮围,退兵而还。赵王因此封赵奢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等地位;又任命许历为国尉。
【解析】
之前提出建议的军官被杀了,为什么许历的建议,又同意了,而且还不杀他?
时机的改变
之前赵奢让赵军安营扎寨,是战术迷惑,亦或者说是做准备工作。但是现在赵军动作了,战术迷惑已经不需要,接下来就是要和秦军交战。前后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这个时候反而需要群策群力。
这个就像,一艘船要开去哪里,只有船长说了算。船员是没有资格说目的地去哪里。但是船一旦确定目的,围绕着怎么开的更好,其他人就可以提建议了。建议的定位
之前的军官,对赵奢的建议是告诉赵奢要做什么,而且是大方向的指手画脚。
但是许历的建议,是细节的上的问题,并不是大方向上的调整。
两项比较,前者是对赵奢决策权的影响,而后者更多是在赵奢决策之后进行微调。
换个场景,你作为领导,下属A告诉你要干这个干哪个,下属B却告诉你,你做的这个事,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取得更好的效果。你更愿意听哪个?说法
被斩的军官,《资治通鉴》中并没有详细写他说了什么。这里已经不可考证了。
而许历说的两句建议,其一,将军必厚集其陈以待之;不然,必败。其二,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
一方面是对赵奢当下决策的优化,另一方更突出了“败”这个关键。赵奢不想败,而许历两次建议都围绕着败这个点。
这是赵奢需要的,赵奢也采纳了。
接下来就是赵军获得阏与之战胜利。
不过,这里我又脑洞大开,提出一个猜测。
许历会不会是赵奢的人?赵奢有想法,让许历说,借机提拔许历,在军中安插自己的亲信。再阴暗一点,赵奢让许历说,打赢了赵奢有功,打输了赵奢能把许历退出去当替罪羊。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测而已。
【启发】
这段材料最核心的就是,给领导提意见时机不对、方式不对,说的再好都没用。
如何给领导提建议,这个问题太大,涉及到各种情况,很难一一展开来说。
对此,简单的说几点读完这段材料的感悟。
在大方向上,不要给领导说做这个做那个,搞清楚自己的定位。
不要给领导讲道理, 大道理都知道,为什么听信的人少?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盘。
从领导的利益角度出发提建议,和他站在同一条阵线上。
提建议时,不要说这么做不好,要说怎么做更好。前者是否定,天然产生抗拒,后者是帮他,更能够获得认同。
如果你说的领导不听。那就到此为止,继续把领导安排的事干好。千万不能领导不听,你就撂挑子不干或者生气抱怨。你一旦这样做了,不但事情少不了,而且领导心里还不舒服,典型的出力不讨好。
多方案给领导做选择题,不要替领导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