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0021】如何计算利益,才能真正收益最大化?

【原文】

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公孙颀谓韩懿侯曰:“魏乱,可取也。”懿侯乃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战于浊泽,大破之,遂围魏。成侯曰:“杀,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赵人不听。懿侯不悦,以其兵夜去。赵成侯亦去。遂杀公中缓而立,是为惠王。

【译文】

魏国大夫王错逃奔韩国。公孙颀对韩懿侯说:“魏国内乱,可以乘机攻取。”韩懿侯于是与赵成侯联合出兵攻打魏国,在浊泽地方交战,大败魏军,包围了魏国都城。赵成侯说:“杀掉魏,立公中缓为魏国国君,然后割地退兵,这对我们两国是有利的做法。”韩懿侯说:“不妥。杀死魏国国君,是强暴;割地后才退兵,是贪婪。不如让两人分别治理魏国,魏国分为两半,比宋国、卫国还不如,我们就再也不用担心魏国的威胁了。”赵成侯不同意。韩懿侯不高兴,率领他的军队乘夜离去。赵成侯也只好退兵归国。魏于是杀死公中缓即位,是为魏惠王。

【背景】

魏武侯驾崩,因为没有册立太子,导致国内的的公子瑩和公子缓为争夺王位爆发内乱。公子缓不敌。公孙颀的运作下,赵韩联合攻魏。

【解析】

  1. 赵韩伐魏背后的隐患公孙颀是谁?是哪国人,不可考。不过是他促成了这一次赵韩联合,趁着魏国内部继承人战争发动对魏国战争。在此之前,要说一说赵韩魏三家自三家灭智分晋之后的恩怨。简单来说,这前后80年时间,赵韩魏三家,魏国老大、赵国老二、韩国老三最弱。赵国和魏国在魏文侯死后爆发了好几次战争。而韩国与赵魏之间反而相安无事。所以,赵国对魏国的矛盾,比韩国对魏国的矛盾大的多。公孙颀虽然说服韩侯组织这次伐魏战争,但是却并没有提及,这次作战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并没有提前设定好目标和利益分配方式,有可能是,先打了再说,后面再办)。无论是《史记》、《资治通鉴》中都没有提到。这也为后面赵韩两军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没想到的是,这次作战这么顺,一下就把魏国都城安邑给围了。

  2. 赵的利益自从三家分晋以来,赵国对外扩张的欲望不弱于魏国。现在魏国已经陷入内乱,如此机会正是消弱魏国,借此强大自身的好时机。不过魏国也是强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想要一次性吞并魏国,可能性不大。因此,赵侯才会说出:“杀瑩,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之所以立公孙缓,一是,他本就和在与公孙瑩的斗争中失败。如果扶持他上位,对赵国不但能够割让领土,而且还能缓和赵魏之间关系,也能落一个人情。二是,公孙缓和赵国亲近,不然为什么立公孙缓。

  3. 韩的利益三家分晋后,韩国一直致力于往向南面的郑国扩张。和魏国、赵国(和赵不接壤自然不打仗)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冲突(战争)。虽然没有爆发战争,但却感受到魏国强大所带来的压力。而且从地形上来看。魏国的国土像一个大几字。韩国则被魏国半包围。(图略)这样的地形,对韩国而言,抵住了魏国。对魏国而言,不利于河东、河西(地区与中原大梁地区的沟通和控制。所以,对于韩国而言,有这么一个强大国家做邻居不是一件好事。因此,韩侯才会提出“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对于,韩国而言,消弱魏国就是他的目的,而不是把魏国给得罪死了。把一个强大的魏国分裂成2个国家,韩国就有实力逐个击破吞并,同时也不至于和魏国结成死仇。同时,把魏国分成2个部分,依然作为自己对抗赵国的屏障,而且三家还能够结成同盟对赵国进行抗衡。

  4. 狡猾的韩懿侯在看上面那段材料,赵侯先说话表态,说要杀公孙瑩割地退兵。要知道,决策这个东西,不像采购招标,大家把报价做一个信封,然后同时打开。决策这个东西,先看环境,自己定策略不说,如果对方先说,那么自己说的搞不好要调整一番。这就像你去买菜,是否还价,其实你自己并不知道,你会通过对方报价格来决定是否还价、还多少。韩侯听到赵侯的提议会怎么想?其一,杀公孙瑩,立公孙缓,这是赵国提出来的。公孙缓会记住赵国的人情。其二,分割魏国的土地,对韩国、赵国都有好处。其三,公孙缓坐稳之后,势必要报仇,韩国极有可能成为进攻方向。其四,就算公孙缓将来不与韩国开战,那么韩魏边境也不再安宁。显然,赵侯的提议,对韩国来说,是包裹了蜜糖的毒药。这个提议并不是那么好。但是这又不能拆穿。韩侯在自己的提议之前,表态“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其实就是否定了赵侯的提议。然后提出他自己的建议。显然赵侯不接受。这次谈判,赵侯很不高兴,韩侯也很不高兴。当天晚上,韩侯想起73年前的那天晚上,赵家的张孟谈,深夜说服魏桓子以及他的祖宗韩康子,三家联合起来灭杀智瑶。此时的情况和那天晚上何其相似。既然事不可为,久留必祸。万一这赵侯和公孙瑩联合起来,把自己给杀了,那么韩国就步了当年智家的后尘。于是,韩侯趁着夜色点起大军立即离开。

【启发】

决策的过程,应该是动态的。根据环境、自身情况先设定一个决策。然后根据其他的参与者的决策,再调整自己的决策来实现自己最大化的利益。很多时候,利益的大小,并不是你最终获得了什么。还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其一,付出成本。你为了获得这些东西,损失了什么?其二,机会成本。你为了获得这些东西,付出了一些资源,付出的资源同时必然是放弃了其他选项。其他选项带来的利益,你没有了,这也算成本。其三,未来成本。未来比较虚幻,难以推演。你既然做出选择,那么你必然要面临这个选择带来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又会产生新的机遇和危机。比如,日本偷袭珍珠港,付出的成本极低,不过几十架飞机,这是付出成本。他获得了南下战略时间,但是失去了和美国的和平,导致美国参战,这是机会成本。而在既然美国参战,日本就要面对美国庞大的战争机器,导致输掉战争,这是未来成本。




本"页面"访问 次 | 👀总访问 次 | 🥷总访客